close

從夜光天使看家庭教育盲點 
     
  近來有機會參加教育部夜光天使審查會議,看到各個縣市基層教育對弱勢兒童協助的經營過程,以及所面對的困境,也看到每一個縣市所呈現出來,不同面貌的教育差距。當然,還看到每一個縣市基層教育工作人員的熱情。有幾個觀點,提出來讓大家一起思考。

 第一,夜光天使的計畫,主要是針對放學回家後,家裡沒有父母親照顧的小朋友所設的計畫。目的是提供一個安全、又有教育意義的環境,給父母親沒有辦法妥善照顧的小朋友,這是一個立意非常良善的想法。

 但目前在這個計畫的過程中,各縣市教育局所呈現出來的狀況,是大家都會把偏遠地區學校的小朋友,列為這個計畫中的主要關鍵,但是這樣的思維不夠精準。夜光天使計畫應該是社福政策中過渡狀況,而不應該變成一個教育常態。

父母親的責任,本來就不應該因為國家機器提供這樣的機會而被忽略,甚至於被認為是可以拋棄的。

 試想,一個小朋友從早上7點出門、晚上9點才回家,「家庭教育」的意義在哪裡?家庭教育中心成立的目的應該是引導家長善盡家長的責任,而不是讓家長拋棄當家長應有的責任,而將大部分的責任推由國家機器去承擔。弱勢本身不是問題,縱使是弱勢家庭的家長,應該也要想辦法去承擔他應該有的責任。

 第二,老師的責任到底是應該到哪個範圍?這是一個大哉問,因為站在普羅大眾的立場,對於老師的期待通常是無限拉大、沒有範圍的。

 這樣的期待,會遠高於老師實際上所能負擔的部分,因為畢竟老師也是人,是有家庭、有小孩、有父母、有血有肉的一個軀體,但是對於老師也是「人」的這種認知,在我們天地君親師的架構之下,總不經意地被忽略。

 社會上對於教師角色的認知,可能因為教育當局某些計畫執行過程中的失當,而讓社會更加的誤解,不理解教師這個角色所應有的責任與範圍。以夜光天使計畫而言,中間有一個沒有被討論的部分,就是最終承擔這件事情的大部分責任,還是回到了老師。

 我們的教育當局,是否應該思考,把夜光天使當作是一個過渡的平台,在這個過渡過程中,讓社會局介入協助家庭恢復應有的功能,然後讓學生回到家庭,這才是真正的在幫助學生;而不是一味的讓基層教育人員去承受父母親對孩子應有的照顧責任,並剝奪屬於親子間的家庭幸福時光,所以一個正確的教育觀念,對基層影響是深遠的。

 最後,政策推動剛開始立意是良好的、良善的,但是實施一段時間後,若發現問題則必須提出配套,方能解決問題,以目前夜光天使計劃所呈現出來的結果,大家需要好好思考各項資源開始實施的過程中,主管單位該如何協調各相關單位,將資源放置在正確的地方,並讓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各自發揮其該有之功能。【記者∕作者:李榮富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uasanchen 的頭像
    kuasanchen

    部落格

    kuasa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